
先看以下图片保宇配资,看一看你都认识吗?
展开剩余82%油柑?没错!牛甘果?也对。喉甘子,庵罗果,也是它。
它的学名是余甘子。
余甘子其名本身也十分富有哲理——因果可生食,初食味酸涩,良久乃甘,故名“余甘子”。
据《中国植物志》第44 (1)卷记载,唐本草即谓余甘子,南方又称庵摩勒,华南亦称油甘子,广西隆安称米含,云南文山称望果,云南傣族称木波、哈尼族称七察哀喜、瑶族称噜公膘。自己把自己玩成了贯口!
余甘子(Phyllanthus emblica L.)为叶下珠科叶下珠属的乔木,最高可达23米,胸径50厘米。余甘子花期4~6月,果期7~9月,种子含油量16%。
余甘子在我国产于华南和西南,生于海拔200~2300米的山地疏林、灌丛、荒地或山沟向阳处。世界上分布于印度、斯里兰卡、中南半岛、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,现美洲也有栽培。
余甘子为常见的散生树种,一般树高为1~3米,而在四川省金阳县金沙江河谷地带,海拔600~1000米的向阳干旱山坡地,仍保存着大片余甘子天然林,林高8~10米。
余甘子还有一个美称,叫“皇帝甘”。皇帝甘的名字来自于明代一位特别喜欢给自己封大官的皇帝,他毁誉参半、个性极为鲜明,即正德帝朱厚照。
相传朱厚照南下江南至福建惠安南田时,被一种生长在绿树上的黄绿圆润果实所吸引,品尝后觉得口感独特、别具风味,于是将该树赐名“皇帝甘”。
位于紫山镇蓝田村的皇帝甘,已有630多年的历史
东汉杨孚是历史记载的首位有著作传世的岭南学者,他撰写的《异物志》最早记载了余甘子,“盐蒸之保宇配资,尤美,可多食”。
西晋植物学家嵇含在《南方草本状》中记录,“庵摩勒树叶细,似合昏,花黄,实似李、青黄色,核圆,作六七棱,食之先苦后甘”。
玄奘法师的《大唐西域记》中又提及,阿摩洛迦,乃印度之名贵药果。
北宋文史学家宋祁在《益部方物略记》中记载,余甘子生长在戎、泸等州的山区,其树叶细长,与槐树相似,果实大小如李子,初尝时涩口,但随后却有美味回荡,因此得名余甘。
苏门四学士之秦观在《海康书事十首》中曾写道,“粲粲庵摩勒,作汤美无有”。黄庭坚在《更漏子•余甘汤》中更是借余甘子之余甘而咏物抒怀,该词也成为宋代咏物词的代表作之一。
“庵摩勒,西土果。霜后明珠颗颗。凭玉兔,捣香尘。称为席上珍。
号余甘,争奈苦。临上马时分付。管回味,却思量。忠言君试尝。”
余甘子富含维生素C,微量元素,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。其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达1.56%,相当于猕猴桃的8倍、橘子的17倍、苹果的100多倍。
余甘子在《唐本草》中已有记载,“庵摩勒味苦、甘、寒、无毒。主风虚热气。”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则写道,“余甘,泉州山中亦有之、状如川楝子,味类橄榄,亦可蜜渍,盐藏。”
《中国药典》2025版则将余甘子记为“藏族习用药材”,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。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,干燥。性甘、酸、涩,凉。归肺、胃经。清热凉血,消食健胃,生津止咳。
余甘子在藏药使用频次中居第7(来自《探秘红景天》)
藏医《四部医典》则将余甘子归为酸药部,“石榴、沙棘、木瓜、余甘子,更有柏子仁与五味子,乳酪酷浆酒浆与酒粬,此等此类皆为酸药部。”所谓酸药,是指其入口“酸味牙酸如敛口水淌”。
藏药的“甘”能增长元气和体力,对治寒性疾病“隆”病、“赤巴”病,;“酸”能增胃阳、健脾胃、助消化,对治热性培根等症;“涩”可清热、凉血,对治血热症、“赤巴”病;凉能通精血,对治“培根”病、“赤巴”病。
(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保宇配资,若有涉及侵权,请联系删除!)
发布于:河北省恒汇证券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